说话的是钦天监一个高鼻深目,穿着大明官服的西洋人,他年约在五十岁,有着浓密的络腮长须,深邃的眼中不时浮现智慧的光芒,却是此时在钦天监任职的西洋传教士汤若望。
这个万历二十年出生的德国人本名约翰,姓亚当,就读耶稣会创办的三王冕中学,又在罗马德意志学院、灵采研究院学习后,于万历末年与邓玉函、罗雅谷等多名传教士,以葡萄牙政府派遣名义,东渡到了大明。
此时传教士延续的是利玛窦“驱佛补儒”、“合儒超儒”等传教手段,所有人踏上中国土地后,都必须研习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中国的经史与伦理,以寻求到他们传教的突破点。
利玛窦手法一度取得很大成功,对这些个个取汉名,穿汉服,又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熟读汉文典籍的西方传教士,当时文人士大夫对他们抱以极大的好感与信任,更有了徐光启这样的高级耶稣会成员。
不过利玛窦死后,有些狂热的传教士认为利玛窦思想过于迁就中国人,影响了天主教的“纯正性”,发展教徒速度太慢,所以他们开始改变利氏的传教路线,采取更激进的传教方式。
他们坚决排斥儒家思想,严禁中国教民祭天、祭祖、拜孔子,激起当时人等极大的反感与怀疑,当时便有人言:“有利马窦、艾儒略等,托言从大西来,借儒术为名,攻释教为妄,自称为天主教,亦称天学。”
还言:“此辈偷梁换柱,偷换我圣教上帝、圣经等念,此为以夷变夏之妄意。更天主教不许供君亲牌位,不许祀祖先父母,真率天下而无君父者也。”
南京教案后,所有传教士尽被驱逐,只得居澳门一地,约翰决心改变这种局面,他一样换上汉服,并从中选名,取了汤若望的中国名字,借与后金作战的机会,以军事顾问之名,与众传教士到了京师。
此后汤若望延续利玛窦路线,温和传教,许可教徒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