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虏之略是围点打援,意图南下,我大明则为保锦州胜则我方维持当前态势,负则精锐尽丧,有大厦将倾之危敌略进退自如我之方略,落了下风”
韩朝看着锦州地形:“贼奴四面合围锦州,特别乳峰山之地,布满贼人此山险峻两山间平川之地为进锦州要道,要救锦州需先攻乳峰山,不过此地难攻我师需极力避免攻掠此处”
温方亮也赞同:“可从杏山西进,折而向北,过女儿河,小凌河,沿着平川,直攻锦州西南,避开东面山地”
高史银不同意:“乳峰山必夺,否则我军直进锦州西南时,鞑子一样可以从杏山西北的罕王山,还有锦州乳峰山南面,西面几处向我军攻击大军沿着松山方向前进,还有城池作为依托,而且松山、杏山连成一线,可前后呼应”
众将又因进军与攻击路线激烈争论,秦轶则看着松山、杏山、塔山、宁远几个城池若有所思:“听闻洪军门将粮草大部集于杏山、塔山、宁远诸个城池之内?这些城池相距较远,粮道蜿蜒,要防虏人截断粮草,断绝各城间联系”
众人一惊,都看向沙盘上几个城池
王斗一直默默观察各将争论,此时心下暗赞,秦轶的大局观真是不用说,一眼看出问题所在
历史上洪承畴在杏山,塔山,宁远等地大力屯粮,每处至少有供守军所需半年,甚至一年之粮草,这才是明军大部粮草所在
至于笔架山上才多少粮?十二堆粮草十二堆,能让十几万明军吃几天?只因为海运方便,该地作为一个中转站罢了一般粮草一到,都运入各城之内,笔架山本身的粮草,并没有多少
历史上明军的失败,不是笔架山粮草被劫原因,而是洪承畴布置方略根本错误
洪承畴将九成兵力布置在松山一带,杏山、塔山留守的兵力微薄,虽然洪承畴也在女儿河南岸,杏山西北的两山平原间,布置了防线但皇太极领军狂攻,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