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的国土和寒冷的冬天曾是俄罗斯人击败强敌的制胜法宝,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自然界的鸿沟已无法阻挡人类的战争脚步。使用经过技术升级的B-29和“兰开斯特”远程轰炸机,德国空军完成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远征,从炸弹落在莫斯科人头顶的那一刻起,透过克里姆林宫窗户所看到的战争前景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即便如此,红色帝国的主宰者依然像是不服输的赌徒,冰冷的进攻命令层层传达到了前线,情绪低落的苏军官兵们不得不爬出战壕,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强者无望的胜利挺进。此时此刻,他们面对的敌人已不再是一年前那支总是避实就虚的德[***]队,来自西方国家的援助就像是汽油和润滑剂,让德意志战车又重新充满了动力。海量的美式装备令精于战术配合的德军将士如虎添翼,不屈的战斗精神在国家荣誉的感召下得到了升华。在汉堡,在汉诺威,在卡塞尔,在法兰克福,在曼海姆,在斯图加特,纵贯德国中部的这条轴线上,三百万德军将士构成了一条不可撼动的防线,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将苏军一次又一次声势浩荡的进攻化解于无形。
带着“饭桶”、“废柴”、“软蛋”的咆哮,赫鲁晓夫携一干国防部委员和参谋部成员飞临前线视察,在他们的威严目光注视下,苏军官兵们誓死捍卫苏维埃的荣誉。经过仓促的补充和调整,苏军三大突击集团军即展开了以汉诺威为主攻点的“风暴计划”。在从瓦尔斯罗德到希尔德斯海姆这不足一百公里的战线上,苏军集中投入了三千辆坦克、九千门火炮及三十四个师的兵力,火力和进攻人员的密集程度令人咋舌,而不计伤亡的投入也为苏联人换来了看似不错的回报——经过19个小时的激战,苏军突破并占领了德军在汉诺威南北两翼的阵地,对固守汉诺威的德国第6集团军形成了钳形包夹。出乎苏联人意料的是,这支德军兵团没有像以往那样趁着夜幕掩护迅速撤走,而是以磐石般的姿态稳守汉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