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林呢?”李昌国盯着李白问道。
“哎!”李白长叹一声,道:“李林甫这歼贼固然可恨,我却不得不说,此贼有雄才,看得深远,郡县制实为上策。”
李白空负报国之志,不得其门而入,与李林甫有莫大的干系,李白对他是恨之入骨。却不得不承认,李林甫有大才,是难得的治国奇才,他看得深远,郡县制可以一举扫除吐蕃的后患,不会再生乱。
“我也赞成丞相之法。”郭子仪、李光弼同声表态。
“我嘛,对这此等事从无高明之见,不敢置喙。不过,监军说哪种好,就哪种好。”李晟抚着额头,沉吟一阵,随了李昌国的意见。
“滑头。”众人都知道,这等事李晟决无高明见解,他的优点就在于驰骋疆场,而不是为治道出谋划策,这太难为他了。
好在,他还是精明人一个,出于对李昌国的信任,一切唯李昌国马首是瞻。
“监军,你的意思呢?”哥舒翰打量着李昌国。
众人的目光集中在李昌国身上,静等他的意见。
“这两种办法,归根结底,就是钱的问题。”李昌国并没有立时回答,而是剖析道:“分封旧例着实省钱,朝廷只需每年打赏一些财货就成,缺陷是大乱没有,小乱不断。郡县制能从根上解决这作乱之事,却是耗费太多,吐蕃太穷,难以承担这重负,此事不可不虑。”
李晟急姓子,忙道:“监军,你说了这么多,究竟哪一种好?”
“只要解决了钱粮问题,一切都迎刃而解。”李昌国微微一笑,道:“我们的眼界可以放得更远些,不必拘泥于吐蕃。我们身边,就有一个大宝藏。”
“宝藏?”
“在哪里?”
“这里!”李昌国拿过一张地图,摊开,右手重重拍在上面。
“天竺!”众声大声惊呼。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