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突勃自己都没有想到,这必败之局会出现这种意外的变故。比起罗士信率领中路军的强势,唐军右翼竟然如此松懈,大喜之下,赶忙加强了右翼的强攻,将剩余的兵马都往右翼压了过去。
震天的战鼓也不知第几次被擂响,高句丽新的突围攻势再次开始。
飘扬的旌旗下,唐军右翼情况尽在大后方刘仁轨的眼中:这兵形如水,战局之事千变万化,临阵的诸般随机应变,绝不是任何一人能够轻易掌控的。
罗士信对于战术打法极有自信,却也不敢放言百战不殆。
此次为了先一步锁定战局,身为勇战派的他一开始便存着亲自率兵破阵的心思。然而身在局中,对于战局的把握便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为此罗士信将刘仁轨也带了来,让他坐镇大后方,以应对战场上千变万化的未知局面。
刘仁轨在战争开打的时候,一直留意着左右翼的情况:虽说罗士信率领的中军压力最大,但是罗士信在野战上的能力天赋毋庸置疑。在罗士信麾下干了多年,对于他的野战水平有着近乎盲目的信任。也果然如他想象的一样,在他的率领下高句丽的中路大军从一开始就给压着打,几无还手之力。若不是对方的兵卒数量将近是唐军的两倍,凭借人数勉强坚持,早便溃败了。
中军毫无压力,左右两翼自是他注意的方向。
尤其是高句丽改变战术打法,放弃中路兵马强攻左右翼之后,更是时刻注意两翼动向。
左翼李道宗表现的毫不亚于罗士信,他十八岁就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对于自己这位屡立战功的堂兄弟,李世民不止一次赞他有贲、育之勇。所谓贲、育。乃是古代最为有名的猛士孟贲、夏育。也足见李道宗这位在历史上为扭曲的人物是如何的了得。
在战场上的他根本瞧不出半点身娇肉贵的郡王爷,就如一头率领着狼群的狼王,率领着群狼冲杀在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