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改组后的北支那方面军竟然从关外调动了超过五万人的伪满洲国士兵,而这些伪满洲国士兵大部是前东北军改编而成。
杨效欧认为,这些伪满洲国士兵是可以争取的,他们的很多将领都是东北军军官,对张氏父子和东北军都是有感情的,可以由张学良秘密派人北上对他们进行策反,如果成功,那对日军无疑将是沉重的打击。
但吴孝良并沒有答应这么做,他是有疑虑的,北支那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是一个行事极为缜密,作风稳健,手段老辣的军人,怎么会上任伊始就露出如此明显的破绽,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不怕这破绽,甚至夸张一点判断,很可能这个家伙正躲在暗处等待鱼儿上钩呢。
所以,吴孝良选择了静观其变,做出以静制动的选择,还有一个原因,他不能被寺内寿一牵着鼻子走,中**队必须主动做点什么,不能被动防御等着挨打。
而且,南边传來的消息一样令人沮丧,上海的形势进一步恶化,徘徊于外海的日军终于发起登陆战斗,张治中的第五军不愧是由第一次淞沪大战历练出來的军队,数次成功的将入侵者赶回了海里,但这些血肉之躯还能坚持多久,因为吴孝良注意到了一点,日本海军的大口径舰炮几乎一炮未放,先头几次进攻均是在沒有炮火支援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这几次登陆抢滩战斗应属试探攻击,应该是在攻击失去突然性后,采取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策略。
吴孝良还是不解,因为这种解释看似合理,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大的牵强,以日军战斗力,集中优势火力覆盖中国守军的上海防区,再集合优势兵力,以优秀军事素养的日军完全有可能一鼓而下,他们恰恰沒这么做,而是选择了一个看似合理,但却显得有些蠢的方案。
这不应该是失误,日军可能行事死板,但绝沒达到蠢的程度,那么解释着重行为就只有一种可能,他们一定另有目的,吴孝良判断,他们应该是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