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仍然要防守,多尔衮解决山西姜瓖后。东征明军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江南仍然是满清的钱袋子和米仓,哪怕遭到了楚军破坏,很快又能恢复输血功能。
除此之外,汪克凡还有一层考虑。
楚军在宁镇山区作战,万一战事不利,还能及时掉头撤退,清军主力困在山区里,想追未必追的上……如果一路杀到千里之外的杭州。万一被郑成功放了鸽子,楚军主力被困在大海边,那就真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根据历史上李定国的惨痛教训。这种可能并非不存在。
不错,现在的形势和永历时期不同,隆武帝不是永历,郑成功算是隆武帝的嫡系铁杆,不会不给朝廷面子。
不错,汪克凡事先也做了两手准备。利用情报局的地下工作,发动苏杭绍兴一带同情明军的江南士绅。大力筹集粮食物资,准备接应楚军。
但对于一支几万人的大军来说,把全军上下的命运都寄托在郑成功的一句承诺上,寄托在江南士绅的爱国热情上,本身就是一种冒险行为。
总而言之,原来的东征计划表面上风险不大,其实却存在隐性的风险,汪克凡不喜欢这种有可能受制于人,任凭别人摆布的选择。
(郑成功和李定国都是民族英雄,半渡个人更喜欢李定国。但是李定国是抗清民族英雄,不符合民族大团结的主基调,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祖国统一,更符合当下的主旋律,所以舆论宣传上厚此薄彼,郑成功的名气比李定国大多了。
其实李定国在云南的声望很高,据我所知,晋王在云南的声望近乎神圣,章太炎曾说过:“愿吾滇人,勿忘李定国”,蔡锷、朱*德、唐继尧等爱国军人,都受到李定国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有很多姓李,都是因为敬仰李定国,尊称他为幺李王。)
选择在宁镇山区决战,如果能对济尔哈朗和谭泰的主力部队予以重创,甚至加以消灭,清军短期之内无力再对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