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和王夫之的选择如出一辙,看到鲁王处境艰难,清军难以抵挡,就回到满清统治下的浙江老家,遵制剃头当遗民,还躲在家里写文章,大义凛然的斥责马士英等人弄权误国,导致弘光朝廷灭亡。
但是黄宗羲剃头的时候,马士英仍在坚持抗清,后来被清军打败,被俘就义。
不过有一点也必须指出,黄宗羲在鲁王手下的时候,和清军是打过仗的,跑回浙江老家当遗民以后,暗中也和鲁王政权有联系,还帮助过当地的抗清义师,不像王夫之是个彻底的缩头乌龟。
如果善意的揣度,黄宗羲剃头当遗民,也许是为了忍辱负重吧,他干的那些不靠谱的事情,更多是出于东林党的门户偏见,个人的品德应该比王夫之强一些。
明末三大儒里,顾炎武的人品最好。
顾炎武,苏州昆山人,本名顾绛,南京陷落后改名顾炎武,以表示要仿效文天祥的弟子王炎午。
顾炎武在后世是有名的大学者,少年时却屡屡科场不第,中了秀才之后一直考不上举人,最后只好捐了一个国子监监生,在弘光朝廷担任兵部司务(司务,从九品的小官,类似于文书)。
弘光朝灭亡后,顾炎武被隆武帝任命为兵部职方司,受命“联络淮徐豪杰”,和抗清义兵一起和清军作战,在战场上曾经受过重伤。义兵的战斗力太差,顾炎武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先后几只义兵都被清军打垮,隆武四年,他被迫离开江南地区,北上前往陕西和山西。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的这句话非常有名,从中不难看出,他对农民军没有什么偏见,只要愿意抗清就是同志。另外顾炎武还有一个特点,他喜欢搞敌后抗战,总是在清军占领区里活动,到处联络抗清义兵,去陕西和山西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年初的时候,贺珍在汉中举旗反清,陕西各路义兵纷纷响应,围攻西安,声势浩大。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