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武帝轻轻一拍手,兴奋地说道:“我打算封孙可望为平东王,李定国为安西王,刘文秀为抚南王,如何?”
“这个……”没想到隆武帝抛出这么一个主意,汪克凡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孙可望,是张献忠部下四将军之首,四将军都是张献忠的义子,孙可望是大哥的身份,地位比其他人高一些,也是大西军现在的最高领袖,但四将军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同盟关系,其中的艾能奇此时已经死了,李定国和刘文秀的实力稍差,但也勉强能和孙可望抗衡。
孙可望自己请封郡王,同时请封李定国和刘文秀为国公,就是为了利用明朝的封号来确认自己的领袖地位,打压李定国和刘文秀,隆武帝准备同封三王,也是针锋相对的意思,利用李定国和刘文秀来制衡孙可望。
这就是所谓的帝王之术,但是,用在大西军身上真的合适吗?
历史上永历帝曾经用过这一招,孙可望、李定国和刘文秀都被封为一字王,还不停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哥三个刀兵相见,打成一团,以孙可望兵败投降满清告终,直接造成四川、贵州的陷落。
世人好以最终结果来评价人物,孙可望最后当了汉奸,所以一切都是错的,在史书中被描写成一个专权独行,阴谋篡位的奸臣……但实际上,永历帝在这件事里负有很大的责任。
一山不容二虎,让孙可望、李定国和刘文秀三只老虎在一起,当然要拼个你死我活,所谓的驭下之术,应该让所有人都能尽心尽力的办事,简单的挑拨离间,其实已经落了下乘。
如果是文官的内斗还罢了,对国家的伤害有限,偏偏孙可望、李定国和刘文秀都是手握兵权的大将,自相残杀之下,永历朝实力大损,被清军趁虚而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里面的责任不能全推到孙可望身上。
汪克凡考虑良久,终于表态:“微臣以为,这件事还是顺其自然的好,大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