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之战后,徐斌因罪丢官,但他是徐勇的亲弟弟,风头一过又重新担任要职,满清正在用人之际,刻意笼络徐勇这种既忠诚又有实力的大将,谁还来管徐斌的闲事。
但是徐勇知道,自己的这个弟弟能力有限,还需要一员善战之将辅佐,孙柏安就义不容辞承担了这个任务。名义上他是徐斌的副手,但徐勇给他的权力很大,是这一万援兵实际上的指挥官。
两人集结部队,乘船逆流而上,不日赶到衡阳,与耿仲明会师,商议下一步作战计划的时候,徐斌却和耿仲明起了争执。
耿仲明希望尽量集中兵力,等勒克德浑的援兵赶到后再发起反攻,徐斌却惦记着长沙府的安危,希望速战速决,尽快返回长沙,毕竟不要忘了,忠贞营和何腾蛟的人马正在赶来,其中最少一半瞄着长沙府,十几万人马太吓人了。
按说耿仲明是王爷身份,徐斌应该听他的命令,但长沙兵是前来帮忙的客军,和天佑兵互不统属,徐斌又年少气盛,根本不买耿仲明的帐。耿仲明武夫一个,不擅长协调处理人际关系,三句两句竟然和徐斌说僵了。
孙柏安等人连忙打圆场,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湘江水路非常快捷,勒克德浑的援兵最多两天后就会赶到,没必要在这里干等,不如先在局部发起进攻,扫清楚军的外围据点障碍,等勒克德浑的大军赶到后,就可以立刻发起总攻。
耿仲明经过考虑,同意了这个方案,草桥之战已经演变成一场大型的会战,不是一场两场战斗就能解决问题的,先在局部打一下也好,可以试探楚军的虚实。
长沙绿营坐了两夜一天的船,士兵们都比较疲劳,临战前也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耿仲明和徐斌商定,当天晚上让部队好好休息一下,明天一早发起进攻……
长沙绿营抵达衡阳的时候,源源不断的船只几乎遮蔽了江面,汪克凡接到探报,特意到江边查看这股敌人的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