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两位骑军骁将调到马聃麾下,使得二军更加灵活,更加具有机动性。
最后便是廖立新组的三军,军团长自然便是廖立,分派骑兵三千,步兵七千,共计一万。而副将则由周将成央担任,值得提的是,谢安的小舅子枯羊与他原本麾下牛渚军将士,也一并被划入三军。这种分配的方式,让马聃的二军原本在指挥上极为灵活的优势彻底荡然无存,毕竟廖立、成央、枯羊,皆是擅长指挥的将军。
总的来说,马聃的二军也只有在机动力上占据些优势了,毕竟他麾下的皆是骑兵。
至于谢安的主力军,则由唐皓升任副帅,在谢安未露面的时候指挥兵马,佐以王淮、典英、鄂奕等将领。说句实话,若是撇开东岭众与金陵众,再撇开李贤、长孙湘雨与刘晴等几位军师,谢安的主力军对上一军、二军、三军实际上并不占优势,而这也是谢安所希望看到的。毕竟四面开花,总比单强于其中一支要好,在特殊的情况下,偏师亦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就好比在广陵之战,说得好听些,谢安的主力军当时算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正是因为谢安所率的主力军从西城门攻入了广陵,这才使得城内的太平军彻底失去了斗志,望风而降;而说得难听点,谢安的主力军当时所起到的作用,纯粹就是打扫战场的收尾工作,毕竟最艰难的战斗,已经由廖立、马聃、费国三人分批给打完了。
当然了,如果单单如此,马聃或许还不至于这般战意浓浓。
事实上,从冀州军整顿完毕开始,费国、马聃、廖立三将便开始了暗地里的竞争,毕竟军中传出了一个叫众将目瞪口呆之余极为眼红的小道消息。
那就是,当击溃北方霸主燕王李茂之后,谢安准备从军中战功卓著的将领中选择一位,推荐为朝廷,升任大将军之职。
大将军啊,那就是军方的最高职位,原先费国、马聃等人说实话对这个职位也算是已经死心了,毕竟有梁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