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同窗为他担保,他那秀才的身份怕是也保不住。
至于那卖身契,过了几天,又传出一则流言,说那大儿媳妇是张家在从流民堆里捉来的,张家人见人家漂亮,打晕了人偷摸着按了卖身契,传得有鼻子有眼的,连细节都是清清楚楚的。
这一下,张家的名声更臭了。
他们不敢在县里呆下去,后来搬到了乡下,至于张良木跟张娘子,并没有跟张秀才两口子分家,总共就这一个儿子了,怎么能分家?
若是真分了,那是张良木不孝,子不言父之过,张秀才就算不是东西,也轮不到张良木来说。
岳家人担心张娘子跟张家老两口住在一起生事,就凑了银子给张娘子租了个铺子,让张良木跟张娘子在县里做起了小买卖。
张马氏不在,没有挑剔张娘子,她的日子不知道舒服了多少倍,脸上的笑都多了几分。张良木事业心重,忙着挣钱,每月给张秀才两口子送些银子,再看看他们。
张秀才为了这事脸面尽失,在县里都不敢出门,现在住到村里,倒是自在了几分。后来,当地村民知道他识字,还是个秀才,求着他教孩子们识字。张秀才名声毁了,也断了继续科举的念头,倒是一心一意教起了书来。
周围的村子都将孩子送了过来,张秀才成了老师,张马氏也成了师娘,每当有孩子这样喊她,张马氏的心都跟吃了蜜似的甜。
现在想想,这样的日子也不错,她甚至有些后悔,当年不该让自家男人继续考科举的,若是将那读书的钱攒下,给她大儿用,大儿的身体也不至于那样差,还是小时候没养好啊。
至于苏桂花的事,张家人再没提过,当初就是因为这事闹得没脸,现在哪敢再提。
苏玉从柳阳县回安定县,这次人多,所以走得慢,每路过一个县都会买点本地的特色东西,再带着上路,这东西越来越多了。
这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