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群众心目中造成的影响却很不好。它至少暴露出这样几个问题:
——畏惧群众。时下少数地方领导,嘴上常说“要与群众打成一片”,“要当好群众学生”。听其言,颇为感人。而观其行,却是另一码事。他们忘记了自己原本也是百姓不说,潜意识中,把老百姓看成不可随意亲近,甚至必须时刻提防的对象。内心深处不是敬畏而是畏惧群众。走到哪里,都觉得不踏实,唯恐遭到“不测”。何况是首长视察,自然要严加防范了。
——吓唬群众。一些地方官员、部门领导,官当大了,无论走到哪里,都喜欢前呼后拥、迎来送往,与旧时官员巡察搞“回避”那一套没有多大区别。如此这般,识趣的老百姓自然唯恐避之不及。到头来,样子做了,时间花了,既没能看到实情,更没有听到真话,对科学决策与推动工作等毫无裨益。对这种做派,自己乐此不疲不说,还以为上级领导也喜欢这一套。
——脱离群众。有些地方领导,平曰里高高在上习惯了,偶尔到农村、企业或社区,名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实际上不过是从上一级官场到下一级官场罢了。从接待的到汇报的,从参会的到陪同的,除了个别经过“精挑细选”的群众外,其余全都是官员,平民百姓没有几个有机会接近领导。自己不习惯耳朵向下,也不让上级领导听点原汁原味的“基层声音”。
由此萧宸想起一则“旧闻”。1953年2月23曰,在金宁视察的[***],要前往中山陵晋谒。为了便于警卫,有关部门曾打算另辟一条上山小路进入陵门,并准备把游览中山陵的群众疏散出去。[***]得知后风趣地说:“堂堂的华夏人民共和国主席祭奠革命先辈,走小道成何体统嘛!我就要走大道。群众是到中山陵游览,我们是到中山陵祭奠,有什么理由把人家赶走?”[***]还严肃地说:“你们不要把我和群众隔开!”
都说人民是主人,干部是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