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面临的现状是水平低、基础差、人才断层明显。就是在这样的起点上,新型战机研制的先驱者们开始了一项伟大的创举——研制适应跨世纪作战环境的第三代歼击机。
80年代初期,新型战机研制采用了当今国际先进技术,技术新,要求高,其新材料、新成品数量完全突破了研制一架新机的国际惯例。这些难点被自力更生、敢于拼搏的航空人打破了。
说到新机的成功与创新,新机研制的艰辛和不易,人们首先会想到他,为新机研制付出毕生精力的老[***]员、新型战机总设计师——宋文聪。
1986年春天,京城。在一个简陋的办公室里,科工委的领导宣布:新式气动布局方案为华夏新一代战机的总体方案。随后,56岁的宋文聪被国防科工委任命为新型战机总设计师。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成功,必须以雄厚的实力为基础。
“一切为了新机,新机就是我的一切”。20多年来,为了祖国的航空事业,为了新型战机的设计定型,宋总殚精竭虑、赤诚奉献,放弃了许多欢乐和幸福,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智慧。从设计发图到设施组建,从试制试飞到新成品研制,年过七旬的宋文聪,长期工作在新机研制第一线,他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
某年3月23曰下午,2点40分。川都某机场,随着一阵轰鸣,01架新型战机如利箭般射向天空,直冲云霄。当天,气象条件不够理想,但国家功勋飞行员雷强在预定高度飞了三圈后就主动请战,又多飞了一圈。精彩的飞行令人振奋,漂亮的通场让全场欢呼不已。轻轻摆动的机翼,表达了雷强内心的激动与自豪,更展示了他娴熟、高超的飞行技术。
当雷强驾驶着飞机轻盈地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平稳的降落在跑道上时,机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激动地握手拥抱,欣喜若狂。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