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期间不改变与原机关的人事关系。也就是说,挂职的公务员还属于选派单位的人,占用原单位的编制,锻炼期满后,仍回原单位工作。比如燕微雨如果来吴城挂职,不管她干得多好,也不会升职,只是会影响原上级部门对她的考评,而她挂职期满后,还是回到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工作,至于是不是继续担任治安对策处副处长,那就要看公安部的安排了。
不过说实在的,萧宸对挂职制度并不是很喜欢,按照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挂职干部挂职锻炼经常都成了挂职赋闲,这表明管理出现了一定的制度真空。当某些地方把挂职视为一种权力跳板或福利待遇时,挂职干部赋闲领饷就不奇怪了。
比如关中省天木县前不久就取消了67名干部2002年度挂职资格。据天木县挂职办调查,这些干部自挂职后,有的兼职取酬为个人牟私利,有的赋闲在家照样拿薪酬,违背了实施干部挂职、推动全民创业的初衷,也引发了一些社会负效应。
干部挂职作为公务员交流的一种形式,已实行多年。在《公务员法》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中都有明确规定:根据培养锻炼公务员的需要,可以选派公务员到下级机关或者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并称之为“干部挂职锻炼制度”。像前不久爆出的西川阳符县的11名副县长之中,就有4名是挂职干部。
在某种意义上,干部挂职丰富了干部人事制度,体现了干部任用的多元化。而且现在挂职人员的选派并没有囿于党政机关内,一些名人、社会精英也获得了到政斧部门挂职的机会。比如央视名嘴王某赴川南某市任副市长、张某出任西疆自治区主席助理,再早的有相声演员牛某挂职宁徽某县副县长,后成功“转正”。这多少是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突破。
然而挂职干部赋闲在家的现象表明,对他们的管理出现了一定的制度真空,很多挂职干部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