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的缺点,其中就有火炮沉重,操作困难的缺陷。
只不过这种缺陷在帝国海军内部一直没能引起太大的重视。因为在后装火炮的精度和射程优势勉强,火炮的其他缺点都是勉强能够接收的。
但是如今已经是1857年了,距离帝国服役第一门后装火炮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之久,国内的工业技术也是有了极大的发展,而且他听闻正在研发重点新式大口径舰炮。采用的设计结构和老旧的1857年型舰炮有所不同。
如果可能的话,李炳龙是希望海军内部自身能够六英寸以下级别的火炮也能够采取新式的技术。
虽然说这年头大家的目光都盯着那些大口径舰炮,海军上下现在********要把十英寸级别的舰炮搞出来,甚至连七英寸级别甚至八英寸级别的舰炮都暂时搁置了,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了十英寸级别的舰炮上,据说皇家武器公司的舰炮研发部门,百分之八十的人员都是为了这款火炮而工作着,至于其他的舰炮研发基本已经是被停滞了下来。
李炳龙也是理解其他海军同僚的想法,受到珠江口海战和利萨海战的影响,如今全球海军都已经刮起了一片铁甲无敌论。
七英寸级别以下的舰炮无法对现有的铁甲舰的厚重装甲造成实际伤害已经成为了共识。如此也就迫使了各国海军一股脑研发并服役更大口径的舰炮,比如英国人服役的九英寸前装线膛炮,中国研发的十英寸后装炮。
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炳龙却是想到了其他一个问题,这海军打仗也不可能全靠大口径的主炮啊,这大口径的主炮难以装备太多,而且射速普遍偏慢,同时也不可能所有战舰都能够装备这些大口径的舰炮。
一些五千吨以下的舰炮,要装备十英寸的舰炮是非常勉强的,就算能够装备一些也很少。主力恐怕还得依靠大量的六寸甚至五寸火炮。
比如夸父级铁甲舰,五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