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个发达国家以外的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全国搜一搜,甚至都找不到几个第三阶的学者——这种学者,放在美国起码要掌握一个一流实验室,做顶级大学的讲座教授,身兼好几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不在话下,如伊文思教授、拉斯古尔教授,若是现在到中国来,中科院还真找不到几个完全对等的人去陪聊。
电视台的人不懂学术界的事,以至于还在那里认真的分析录像,确认诺奖提名的几率,搜寻达尔贝科的资料,判断他的分量和提名的价值……北大的领导们就不同了,他们只要确认一件事:有提名这回事,那攻略就算是确定了。
因为杨锐同学,起码是摸到世界第二阶学者的边了!
诺奖的成果在手,可谓是天下我有。
要说哪里有差,也就是实验室的水平还不够,资历还不深,但到了这个层次,熬钱和熬时间的麻烦,也能算是麻烦?放出风去,美国的一流大学,直接就砸钱挖人了。
21岁是年轻了些,但在科学界,20多岁的骄傲人物多了去了。
后世的中国有钱了,搞各种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等,对第三阶学者的开价,研究经费的单位都是亿美元的,就是这样,还不一定能拉人家回来做专职。
而且,越是年轻的越值钱。
这与80年代的日本,2000年的沙特极其相似,不差钱的国家和机构满地都是,但第三阶往上的学者就稀罕了,而且是多多益善。
因此,校长只要确认杨锐的成果有诺奖资格,这就足够他将整个班子拉出来了。
至于得奖?咱都把整个班子深夜拉出来了,还要怎么样!
比起校长,杨锐反而对自己的提名的价值估计不足。毕竟,他做PCR就是为了诺奖做准备的,提名距离得奖还有相当的距离,也就有些缺乏惊喜的笑道:“做出成果是一回事,推广成果,得到同行的认同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