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来。
几句话就将老外逼到这个份上,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也不过如此吧。
但凡是中国土产的知识分子,瞅着这种事儿,都是要走不动路的。
这就是声望的用途了。如果是一年以前的复读生杨锐,说我要针对碳酸饮料做一个项目云云,有谁在乎?
就是CELL发表之前,杨锐做什么项目,也没有太多人关心。
但现在,凡是在这个圈子里的人,都得睁大眼睛看着,不管他们喜欢不喜欢杨锐,杨锐的成就放在那里。
投入了几十万美元的项目,顶级期刊的高引用长篇论文,科研竞争的胜利,每一项都是让科研猿心颤的战绩。
在场诸人都是科研圈子里的,也都或多或少的与杨锐有了交集,这些人也都知道杨锐的历史。
在CELL发表以前,杨锐就能筹集几十万美元,与加州大学的教授来一场不对称的科研竞赛,三万美元的经费,要与CELL论文发表以后的杨锐竞争,那还真是不够看。
即使可口可乐能增加经费的投入,又能投入多少?
理查德当日花了100多万美元,结果还是输了。杨锐如果将经费增加到100万美元呢?
可口可乐的财大气雄,在某些时候自然是优势,现在却不一定了。
如果中国政府知道杨锐要与可口可乐开展一场科研竞赛,说不定反而会持赞成的态度……
甚至,即使可口可乐胜利,也可能是失败。
吉布森脑袋转的很快,除了低头,也只能是低头。
“我不会特意抹黑可口可乐,现在之所以要针对碳酸饮料做一个项目,只是因为参观可口可乐,有了一些科研构想,所以现在希望实现而已,你们不用特别在意。”杨锐半真半假的安抚吉布森,又道:“现在只是用小白鼠做的动物实验,就像你们说的,人体与小白鼠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