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是两个世界。
当然,唐集中教授发表的论文影响因子低,也有时代因素,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学者,大部分偏向于发表中文期刊,此时的中文期刊也活的尚算滋润。
另一方面,现在的中国大学,也不是唯影响因子论的。
然而,再怎么看,《CELL》也是石破惊天的力量,如果杨锐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哪怕是大四刚毕业留校的小助教,他也有资格独立领导一间实验室。
现在差了3年,总归是让人心里拐不过弯来。
不过,蔡教授还是给了杨锐机会。
这已经是他不受传统、惯性和世俗的影响,所做出的最大努力了。
但就目前来说,蔡教授还不想依着杨锐的话问下去,转而道:“你说资金充沛,你认为需要多少钱?”
“20万美元,再加300万人民币。”杨锐自己做的钾通道项目都花了60多万美元,现在想起来还要肉疼。
这样的项目,基本是拿不回一分钱的,申请专利也没什么好申请的,甚至据此进行的研究,还是基础性的,要据此研究的研究的研究,才是有可能申请专利的技术性研究。
不过,就像电影有实验片、文艺片和商业片一样,奔着奖项和格调去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纯亏的。
像是PCR这种名利双收的项目,还是非常少的。
如果不是为了积累声望,杨锐也不会自己投资做钾通道的论文。
以后,这样的研究,还是丢给国家实验室比较好。国民缴税让科研狗糟蹋,总比让公务猿糟蹋的好。
狗才是人类的朋友。
蔡教授对杨锐提出的数字并不意外,反问:“够吗?要用多久。”
“根据实验的熟练程度,还有运气,三个月到半年,当然,多点钱肯定要快点。”
“如果是10万美元,400万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