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大姐琢磨了一下“自助餐”的意思,诧异的问:“怎么不去了。”
“有点事情要做,对了,韩大姐,如果捷利康和你们合作,你觉得多久能正式投产?”
“那要看是什么设备和生产流程了,你怎么问这个。”
“我觉得,你们做原料厂反而比做制剂厂有机会。”杨锐接着道:“天津制药二厂正式投产了吗?他们用了多久。”
“三个月吧。”
“同样的设备,你们要多久?”
“也就是三四个月。你问这些干什么,我都糊涂了。”
杨锐就笑:“互相了解一下而已,你说,要是人家要求建合资厂,你们能接受的最低股份是多少?”
“这个……我倒没想过,能建合资厂就再好不过了,人家给多少股份,我们不吃亏就行了。”韩大姐倒是颇为朴实。
杨锐失笑,又问:“天津市委呢,他们总有一个底线吧?”
“二厂合资的时候,谈了个30%,我觉得,市委这次是想提高点股份。”韩大姐索性和杨锐聊了起来,说:“你不知道,二厂现在每个月能创汇十多万美元,国内销售的也好,每天拉货的大车就等在厂区外面,一生产出来,就拉走,一厂的人过来参观,眼睛都是红的,血红血红的。”
杨锐不在乎他们的销售状况,就国内求大于供的局面,正常商品都能卖的不错,出口转内销的药品就更不用说了,这是治病的东西,只要价格不离谱,各地的医院总要进一些,甚至宁愿积压一些。
他思考着问:“天津市委就是这么一个想法呢,还是有底气提高股份?”
韩大姐“嗤”的笑了,说:“他们能有什么底气。一厂谈合资的时候,深圳制药厂的代表就等在门口,你们平江现在也有一个捷利康的合资厂,叫西捷制药厂,你知道吧?”
“知道。”
“捷利康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