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唯我独裁 > 第598章 中华帝国的抉择

第598章 中华帝国的抉择(5 / 8)

德国籍化学家费歇尔和托罗普希试验成功间接液化技术,但由于中华帝国不缺石油,加上煤炼油的高成本,使得北洋科技重工终止了这项研究,并把技术转让给了德国、英国和法国。

到了1927年,德国法本公司用柏吉斯法,在德国莱比锡附近的洛伊纳建成世界第一座年产10万吨的煤炭直接液化厂。1934年德国鲁尔化学公司用费-托合成工艺,建成世界第一座年产7万吨的煤炭间接液化厂。1935年,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在比灵赫姆建起一座年产15万吨的煤炭直接液化厂。此外,中华帝国、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也先后建过一些用于实验的煤炼油厂,世界当年总产能达到34万吨。

德国作为石油资源贫乏的国家,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希特勒和德军参谋本部才发现德国的石油储备竟然如此的少,以至于严重威胁德军的机械化部队的作战能力。

早在1912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军的石油最高年消耗量仅为224万吨,那时德国人一直没有意识到石油短缺的问题,因为中华帝国至始至终都在兜售他们的石油,虽然很贵,但是不影响德军的战斗力。

但是到了1932年以后,随着中德关系急转直下,希特勒为了摆脱中华帝国的石油控制,加大力度开发煤炼油技术,使得德国本土年产煤炼油达到100多万吨。德国人用阿尔萨斯煤矿的页岩油层,用内热式干馏法提炼重油,曰产8000吨,主要供应德国海军舰艇使用。但这种方法生产的重油杂质较高,舰艇燃油喷嘴经常被堵塞,德国海军非常气愤,并把俾斯麦号、提尔比茨号战列舰的战沉归咎于使用了不合格的燃油。阿尔萨斯页岩油厂负责人本茨因此引咎自杀。

随着二战爆发,德国人终于在石油问题上碰了钉子,罗马尼亚石油区的被炸,差一点让德国的战争机器停止运转。中华帝国适时出手,虽然解了希特勒的燃眉之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