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书生,胆子却大,与大帅董一元突袭蒙古炒花部的营帐,大胜而归,因功升了副使,因着是官,又有治理的本事,还开垦了一百多顷荒地,每年储藏粮食一万八千多石,确实是个能人。”
李秘也没想到,这么个人物,竟然只是被派发到了宽奠堡来当守将,这岂非屈才?
只怕这里头还有甚么故事。
“你又是如何认识他的?”李秘见李如梅如此清楚细节,也难免要问一句。
李如梅也不隐瞒:“因为他和大帅董一元夜袭蒙古炒花部,是我带的路,那一夜的风雪便如今日这么大,我是忘不了的……”
李秘固知李如梅是个猛将,虽然如此轻描淡写,但李如梅当时只怕也是身先士卒,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后来呢?这杨展这般大才,怎地沦落到这里来了?”
听得李秘的疑问,李如梅也沉默了良久,最终还是选择全盘托出。
“杨展接连立功,得了参政的权柄,其实也参加了朝鲜那场仗,当时你在倭奴军,也是不了解情况。”
“当时我大明军分成了三部分,我领的本是左军,攻打蔚山,倭奴兵败,退走岛山,在城外修了三道栅栏来抵御。”
“因为要去救你,所以我领着赵广陵熊廷弼这些人,当了先锋,而攻打岛山的任务,交给了游击将军陈寅。”
听得李如梅说起往事,李秘也是心感慨,当时李如梅带着弟兄们去救李秘,他也是永世不忘的,也正是那一战,造了李秘银修罗之名,更让李如梅接连射杀倭将而声名鹊起。
“早先在辽东的时候,杨展与我交情其实很深,毕竟大家一起生死并肩,做过大事,他是个进士出身,与一般军汉不同,与我也谈得来……”
“只是谁都没想到,他见得陈寅要攻下岛山,担心陈寅会把我的功劳全都抢走,眼看着第三道栅栏要攻陷之时,他却鸣金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