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E集团军和F集团军进行类似“实习培训”的做法。
这样一来E集团军和F集团军就严重超编了,最巅峰的时候这两个集团军总人数都超过100万,如果按照编制单纯来看待的话,李斯特指挥的兵力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一个集团军群的总兵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军在前线锻炼出了各个级别的指挥人才之后,就分裂了E集团军。这有点儿像早年扩编国防军的时候,拆分掉的第26轻骑兵师。如果说当年隆美尔组建的第26轻骑兵师是国防军装甲部队的摇篮的话,那么E集团军就是德国陆军集团军的摇篮。
最早的时候,因为扩编本土A集团军的需要,从E集团军抽调了10万名士兵,构筑了这个新编集团军的主力,而这个集团军的指挥官,正是伦德施泰特。随后组建的入侵巴尔干地区的霍特麾下的J集团军,也是从E集团军和F集团军中各自抽调了10万部队,才保证了德军能够一举荡平了巴尔干抵抗力量。
然后是为了支援隆美尔的北非作战,最高统帅部决定组建新的集团军K集团军,总司令是舍尔纳。这个集团军从E集团军中抽调了7万老兵作为骨架,差不多又是十万级别的削弱。
紧接着曼斯泰因奉命组建M集团军,同样从E集团军中就近抽调了20万部队,所以曼斯泰因才率领着他的部队在克里木大杀四方,打出了一次又一次漂亮的攻坚战来。
一来二去,E集团军差不多被抽调了整整50万大军,却没有补充多少新兵——这些新兵大多数都被补充到这些新组建的集团军中去了,而没有多少被分配到人员并不短缺的E集团军。
看看E集团军和这些新组建部队的联系,就知道李斯特为什么被那么多军方大佬记在心中了,也正因为如此,这次会战开始的时候,原本拥兵110万的李斯特E集团军,却在本次会战开始的时候,仅仅拥有51万作战兵力(部分士兵在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