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他们这些老百姓,至于所谓的千古奇功,受益的也就只有那些武将,还有即将步入︽℉︽℉︽℉︽℉,m.±.co▼m千古圣君行列的当今官家。
不得不,文人们虽然同样对老百姓敲骨吸髓,同样在用老百姓的膏脂,建造自己的琼楼玉宇和酒池肉林,但他们的嘴皮子功夫了得,社会舆论也由他们来主导,所以他们比武将更加的贴近百姓,更容易影响百姓的看法。
所以无论是文人还是老百姓,出现在这城外队伍之中的,大半其实都是逢场作戏,让里长们强推出来的。
沿途见识到了遍地灾情的诸军将士们,也没想过要得到这些百姓和文人的好脸色,只是当他们看到汴京城的文人们竟然搭了高棚,如同看猴戏一般冷眼旁观他们入城,心里还是极度不爽快的。
当他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之时,这些文人们还在温柔乡里窃玉偷香,可当他们将领土打下来之后,却又只能交到文人的手里,让这些只会动嘴皮子的人,将那片地方变成软趴趴只懂讲道理而不敢动拳头的“礼仪之地”。
可你要知道,敌人从来都不会用嘴跟你讲道理,辽人不会,西夏人不会,女真人也不会。
在这些围观的看客之中,东华门御道左侧的一处高台显得极其惹眼,因为那里汇聚了汴京城中几乎所有叫得出名号的文人才子们。
他们自然不是来沾光,也不是来歌功颂德,他们只是想看一看,这群将国家祸害成目今这等惨状的军士们,接受欢呼之时会不会脸红。
当然了,其中很多人也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来围观曾经的第一才子,人称苏三句的苏牧苏大家!
当初苏牧高调入伍,颇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迈之气,一向不屑与文人为伍的苏牧,彼时的举动也堪称轰动文坛。
春华秋实,如今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童贯和种师道以及诸军将士们都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