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不仅是江东世家,就连江淮系的张昭、诸葛瑾等人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类似的态度。
恍惚之间,孙权觉得又回到了建安十三年,曹艹的战书到达吴郡,满朝文武都赞成投降的时候。那时候还有鲁肃,还有周瑜,可是现在有谁呢?就连吕蒙都死了,军中的重将以陆逊为首,而陆逊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江东人。
晚上,当孙权和诸葛恪相对而坐的时候,他由衷的叹了一口气:“可惜,公瑾不在,连子明都不在了,后继无人啊。”
诸葛恪不动声色的接了一句:“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只要大王敢于任用,何愁后继无人。”
孙权瞥了诸葛恪一眼,半开玩笑的说道:“元逊,你去长沙,能挡得住魏霸吗?”
诸葛恪淡淡的说道:“长沙有太子,还有张仲嗣。”
孙权眯了眯眼睛,又说道:“如果我把子高调回武昌,把张承的兵全交给你,再给你增两万兵呢?”
诸葛恪躬身一拜:“愿为大王驱驰。”
孙权却没有说话。他打量着诸葛恪,犹豫不决。他看好诸葛恪,但是诸葛恪太年轻了,资历不够,更重要的是他手下没有足够强大的部曲。对于东吴的将领来说,实力强与不强,先看有多少部曲,部曲的战斗力如何,在关键时候,是要靠部曲冲锋陷阵,决定胜负的。没有强大的部曲,就很难把握这样的机会。另外一点就是看他的资历,没有足够的资历,他就无法让其他的将领俯首听命。当初的周瑜、陆逊都遇到过部下将领不听话的情况,不过那时军中将领还以非江东系为主,在共同利益面前还能保持一致,现在军中江东系的实力大增,以一个江淮系的年轻将领去指挥大军,恐怕镇不住局面。
想来想去,只有陆逊有这样的实力。可惜陆逊终究只有一个,他不可能既对付孟达,又对付魏霸。
半天没有听到孙权的反应,诸葛恪有些心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