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我不是袁术 > 四十五 有一人前来辩经

四十五 有一人前来辩经(2 / 7)

由此,就能得出梁惠王的失败在于他只是知道良知,却不去做。

不做,等于不知。

不知,自然什么都办不到。

最后当然会失败。

袁树把梁惠王和虞舜做了对比,用致良知的虞舜降维吊打不致良知的梁惠王,在顺应孟子批判梁惠王、褒奖虞舜的基调之上,硬生生把“致良知”的概念掺了进去。

由此实现了自己的魔改,成就了知行合一对知而不行的全面胜利。

这是一方面的。

另一方面,对于孟子的一些民本思想、仁政思想,袁树也不会刻意曲解。

好东西那就留下来,原原本本老老实实的注解,讲究盛世仁政之道,告诫君主不能肆意妄为,否则必将遭遇灾祸。

比如【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一段,袁树就进行了本源的注解——

【孟子言诸侯三宝乃国土、国民和政务,非金银珠玉,若以金银珠玉为宝,必反噬其身,诸侯如此,天子亦然,天子若以金银珠玉为宝,不施仁政,必遭灾祸。】

这一类单纯讲究君主应该简朴度日、勤政爱民的绝对政治正确的篇章,袁树就顺应本意进行注解,最多加上一些自己的看法。

而对于这一次的注解行动,袁树更加注重另一件事。

就是使用标点符号对全文进行标识。

逗号句号惊叹号在什么地方使用,他都进行了标识。

在注解之中,他首先进行了标点符号的解释,表示他觉得古人文章因为句读断句难度太大而多有争议,所以他想要让这些争议停止,遂创立各种标点符号用于断句,取代句读,让士子读书更加简单。

《孟子》全文三万多字,字数不算多,从“致良知”的政治角度出发进行注解,所需要的时间也不是很多,加上袁树有句读的功底和标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