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历史题材的未来:“《李世民》后,历史题材基本框架达成了,名臣将相,有枭雄也有忠臣,古代君王。”
“接下来就是做深做细,王侯将相要有,才子佳人也要有,贩夫走卒,光风霁月、大德大贤、盖世枭雄、大忠似奸,哪怕是小家碧玉、巾帼才女.我们历史非常浑厚,某个历史事件相关联的人和事都看点十足,能拍的太多太多了。”
“而且我希望把农业时代的科技革命、技术革命,通过影视作品展现出来,让大家了解到我们古代科技。”
展现不同朝代的技术力量,把农业时代的技术革命通俗表达出来,自然而然,就会让观众意识到,工业革命不是人类唯一的正确前进方向,率先引发工业革命的人群,也不是找到了人类历史的最优解,优势并不是永远持续下去。
工业革命只是几百年的最优解,不同的是,此前的最优解,往往在华夏发生,华夏模式也不是劫掠模式,是农耕建设。
类似于城市建设一样,发展并没有带来对原住民的伤害,建设新城,对于当地人反而是好事,拆迁、回迁,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
古代也是如此,华夏的技术发展,不断往外拓展,也是采用赎买方式,用技术、工具获得更多土地。
也有战争,但战争是最后手段,是防御手段,一般不会采用。
不是仁慈,而是慢慢耕种是最优解,成本最低。
只是人类在近代史这一次的“最优解”,是一群历史暴发户主导的,手段酷烈、残忍。
但无论如何,也不意味着,这能上升到“历史最优解”的地步。
始皇帝开创了大一统,拿到了当时的最优解,也认为历史终结了,一世二世直到万世,事实上并没有。
要把这个说清楚,戳破这重迷思,需要很多年。
历史题材,或者说历史电影宇宙,仍然处在搭架子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