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反复研讨的官话改制工程大功告成之后,李承乾立于宣政殿之上。
这全新的官话体系,乃是促进文化交融、推动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纽带,必须毫无遗漏地推行至大唐辽阔疆土的每一寸角落。
他昭告天下:各地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历史记忆与民俗传统,是大唐文化多元性的生动体现,允许在各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继续传承使用。
在日常的交际场合,尤其是大唐官员外出履职、传达朝廷政令时,必须使用统一规范的大唐官话。
他绝不容许因为方言的差异,导致政令传达出现偏差,让百姓对朝廷的政策感到困惑,进而影响国家治理的根基。
为确保官话能够顺利推广,他迅速诏令天下,在大唐的每一个州县,都要精心选址,设立专门的语言培训机构。
这些机构选址时,充分考虑到交通便利性与人口密集程度,大多坐落于城镇的中心区域,方便四方百姓前来求学。
师资选拔更是严苛至极,唯有那些精通官话,且富有耐心的饱学之士,才有资格。
酬劳自然是不必多说。
更为重要的是,所有培训皆免费向官员和百姓开放,无论贫富贵贱。
一种新语言的普及,绝非一纸政令就能轻易达成,还需持之以恒的引导。
在这些培训机构里,老师们从声母、韵母的准确发声,到声调的抑扬顿挫,都一一示范、耐心纠正,剖析句子结构与词性搭配,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讲解得通俗易懂。
从日常用语到政务术语,力求让学员们全面掌握,融入生活。
百姓们踊跃报名参加培训。
他们中有风华正茂的青年,也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为了能与异乡的亲人顺畅交流,不顾年迈体衰,认真学习,那股子认真劲儿丝毫不输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