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揣测出题人意图、攀折拿高分的我,终于能够心安理得地坦言承认自己的“懒惰”,认可技术进步的伟大。
这可能也说明了某种时代的发展——在我小时候,人们充满了对“技术进步”、“后现代”的不信任感。
那时候的科幻电影和动画总是描绘科技带来的一个黑暗的未来:污染遍地、传统文化消亡、人工智能叛变……
我们花了很多年的时间,终于能正视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了,对科技的不安全感逐渐消解在了技术进步带来的美好中。
今天,我们夸赞智能手机的人性化设计或惊叹自动驾驶的精妙算法时,不需要为此而感觉羞愧。
“对,我就是懒惰,我就是希望更便利更快捷,希望有更舒适的体验。”
遗憾的是,这种对“技术进步带来便利性”的认可,没有同步延伸到文化产品中。
大部分人尚未意识到,文化产品的进步和技术产品的进步,遵循的是同样的路径。
一旦面对文化产品,面对小说、漫画、动画、游戏和电影,社会好像又变回了老古板:
想要更流畅的叙事节奏、更精准的情绪爆点、更体贴的碎片化阅读设计——这些优化诉求和技术产品是完全同源的,却需要遮遮掩掩。
这可能源于一种社交羞耻——承认自己喜欢那些追求密集情绪感官刺激、被精巧设计过的文化产品,会被认为是审美低下,缺少鉴赏力的表现。
这也让人们下意识的忽略了,流行文化产品创作者投入了多少的心血,他们为了满足客户需求时所做出的巨大的努力。就像《黑神话:悟空》团队在科隆展大屏播放的实机演示里,那个虎先锋毛发拂过月光的效果,背后是2000小时的动作捕捉调试。
对技术产品来说,用户需求是合理的。但面对文化产品,真实的、客观存在的用户需求就被淹没在了这种社交羞耻感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