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下令南征,以全先帝遗志。】
【史书称此为——‘贞平大征’。】
【桓奕为了确保前线的战事稳固,让十六岁的天子楚济钺监国安邦,自己则是御戎亲征,避免先帝的旧愿有所遗憾。】
【贞平九年四月,桓奕任用了窦戾这样曾经为起义军的将领为主帅,又名熟知兵法的李瑾为辅,再由桓盛节制两人,做出大局上的决策,以确保战事的顺利。】
【贞平九年五月,桓奕在正面的战场上,利用当年横扫草原的大周骑兵在野地之战中数败宋军,遗憾的是曾经是玄甲骑的精锐骑兵早已十不存一,大多上了岁数,战力不复当年。】
【而王守义也不复当年之勇,他这些年来同样是以修生养息的方式,不断地积蓄力量,然而骑兵上的不足,让他在正面战场上几乎难以抗衡坐拥燕云十六州,整个北方的大周王朝。】
【“宋兵至边,时暑未敢与战,且驻后地,俟彼动则进击,退则班师。”】
【在宋军几乎唯唯诺诺,不堪言战的局势下,桓奕不断驱使大军推进,如此多年来的调理之下,大周王朝的经济丰厚,足以支撑这样的战事不断进行。】
【不断压上的兵力,逐渐压垮了整个南方。】
【贞平九年六月,在南方割据多年的王守义早已没了当年锐气,选择了再度迁都,往其他地方撤退,应天府归复大周王朝,而桓奕没有丝毫退意,反倒是越发激进地主动求战,想掠获更大的战果。】
【贞平九年九月,王守义兵败被窦戾斩杀。】
【贞平九年十二月,桓奕将整个南方彻底打了下来,大周山河终于得到了一统,多年来积攒的力量,在这一刻的迸发,迎来了最结实的功绩。】
【贞平十五年,桓奕一步一步稳固大周王朝的山河,再次沿用了楚世昭的方针和部署,收敛局势,定下治国安民的基调,而看着已然年长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