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霸的文章没有答案,全是问题。
【如果教育商业化,如果九年前还是少年的大司农霍海的白纸价格是一万大钱一叠,今日大汉是怎样?】
【如果教育商业化,如果当年新学不是免费教给良家子们,新学能否在长安传播开?】
【如果教育商业化,如果新学小学入学学费高达一万大钱,如今大汉能有多少读书人?】
【如果大汉没有那么多读书人,会不会有如今这么多书,会不会有人站出来支持教育商业化?】
【如果大汉没有那么多读书人,会不会有那么多新研究成果,会不会有现在的科技昌明,经济发达?】
【如果不是经济发达,会不会有教育商业化?】
【如果不是科技昌明,谁需要去读书?】
黄霸的问题一个接一个,问满了一整篇文章。
每一个问题,答案都是一定的,看的人既然看得懂问题,就该知道答案。
一整篇的问题,把同期的给教育商业化站台的人的全部文章,都给压住了。
看报纸的新学学生们也回过味来了。
一开始,精英们的说法是,他们搞了很久才搞出的研究成果不应该免费教,他们辛苦这么多年,吃了这么些年的苦,才搞出了成果,如果免费教,那算什么?
那学的人以后自己搞出了了不起的成果,却依旧穷困潦倒,岂不是白学了?
从学的人的角度看,这个说法很有市场。
学的人,谁不相信自己能崛起?谁一开始学,就觉得自己肯定学不会?
既然觉得能学好,那学的人虽然还很菜,但已经幻想上自己成了一方大佬的日子了,他们自然想着这种权益的确该保护。
这种思维,和农民工人孩子读了两天书,把自己当文人士族是一个道理。
但也有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