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在应试教育的大框架里,江海一直觉得——
阅读理解是个特别恐怖的东西。
这就类比于鲁迅先生,在文章《秋夜》里,曾经写下过这样一句话——
【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
江海是觉着,作家本人在写这些文章细节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想那么多。
大概率就只是随性而为。
但阅读理解,偏偏就是要抓住这些繁枝缛节,进行复杂而又深刻的衍生,就比方说——
提问: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作者在此处特意突出两颗枣树,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海当时在考场上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
沉思良久,非常认真的思考出了两种可能。
第一种:
鲁迅先生家门口真的有两颗枣树,
他这样写,或许真的是在隐喻表述某种不可描述的情感。
第二种,也是江海觉得最有可能的一种——
他是在水字数!
但凡是了解一点的朋友应该都清楚,当时那个年代,杂志社都是按字数付稿费的。
一种表达方式是:
【我家门口有两颗枣树。】
另一种表达方式是:
【我家门口树,一颗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
任谁都能数的出来,是第二种表达方式写的字数更多,写的更多,能拿到的稿费自然也就更多。
当江海提笔在试卷上写下答案——
【鲁迅先生是在水字数骗稿费......】
毫不意外,江海直接就被老师判定成了挂科,直接就不及格。
如今,又再次遇到了同样的情况。
关键现在这篇文章——
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