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
待烛蜡收集告一段落,元宵夜的欢乐进入了第二重奏:开始放露天电影了!这习俗原应是请一戏班,在祖宗面对的空场上搭台唱戏。戏,我们孩子可不爱听:台上几个生、旦慢吞吞地走来走去,又慢吞吞地抬手抬脚,口里慢吞吞地咿咿呀呀(我们是半个字也听不懂),有什么意思啊?如果还是唱戏,我们一定早早回家睡去。放电影就有趣多了,想必祖宗们也不介意与时俱进,看中外明星在他们面前唱念做打。最开心的自然是我们这些孩子,一看到放电影的师傅在空场上支幕布、架放映机,我们就急急忙忙回家去搬凳子——电影随便看,座位可得自己占。
此时祖宗们已经歆享了子孙的牲醴和香烟,与我们一起赏用这光影的盛宴。所放电影多是香港的武打片、功夫片,李连杰、成龙、洪金宝们都是常客。《黄飞鸿》《新少林五祖》《新龙门客栈》《a计划》《飞鹰计划》《红番区》……讲究一个热闹、喜庆。悲剧、鬼片、恐怖片自然是不放的。祠堂烛火辉煌,空场就更暗得深沉,放电影是正好的。放映机的供片盘旋转着,发出又脆又轻又密的“哒哒哒”声;前端的镜头射出一束亮过一切灯烛的光柱,打在匀速转动的电影胶卷上,胶片上小小的人像,就成了幕布上顶天立地的“巨人”;这时四周的音响也开始轰然大作——一幕幕闪转腾挪、一场场的生离死别,就在我们面前上演。
那时候能看电影是多么难得啊!连电视都不是每家都有;有也只能收到寥寥几台。虽然电影院就在登高山山脚,但一年倒有一多半时间是没电影上映的。即使上映,也多是我们不感兴趣的国产片——从小学到初中,光学校包场看《离开雷锋的日子》,就不下四遍——我们自然格外珍惜元宵夜这“无拘无束”的观影机会。一张张稚嫩的脸,舍不得转动一下;一双双专注的眼,也舍不得眨一下。看得入神的小伙伴,微微翕张着嘴,似在品尝什么美味。荧幕的光影,在我们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