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古玩,丝毫不比后来的科技狠活差。
比如,当年纪晓岚买了一块明朝时期治墨大师罗小华做的墨条,那墨条看上去“漆匣黯敝,真旧物也”,回去一用,好家伙,竟然就是一根泥条外面、涂了一层黑色,还体贴地带有一层白霜,看上去特别真。
这还算好的,更离谱的事都有。
他进京赶考的时候,在路上买了几根蜡烛备用,到了寓所准备点上,可灯芯都烧完了,也不见蜡烛化开,掰断一看,竟然又是泥条做的,外面就涂了一层羊脂。
此外他还买到过假烤鸭、假靴子。
追忆南宋都城临安风物的古籍《武林旧事》里面就有记载,“卖买物货,以伪易真,至以纸为衣,铜铅为金银,土木为香药……”。
意思就是:有人脑洞大开,用纸做衣服、用铜冒充黄金、把铅块掺进银锭里、用一般树木冒充檀香……
至于说往鸡鸭肚子中塞沙子、在鹅羊体内吹气、往鱼肉里注水等等这类小伎俩,更是两宋时期就有的常事。
看看,注水肉并不是现代才有,人家古人也吃过。
后人跟古人比起来,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
连衣食住行都是如此,何况价值连城的古董宝贝呢?
所以古董造假,是古来有之。
而博物馆的收藏里面,夹杂着一些假货,也是在所难免的事。
这种事民国时期最多,不少收藏大佬都打过眼,有的还把误买的赝品供起来,以作警示。
到了后来,“收假辨真”,几乎成了博物馆的惯例。
也就是博物馆会主动收集一些真假难辨的赝品,用来与真品进行对比,以防真假混淆,也能增长学问。
能够把假货造得跟真的一样,必定要对当年的制作工艺非常了解,这不是学问、是什么?!
再往后,绝大多数博物馆里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