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还真让他想起来一些东西来。
铆钉,还确实是早期电路板必不可少的一种零配件,只是他以前没注意而已。
很早以前,pcb印刷电路技术还没有普及,四五十年代的电子管收音机,大部分都用搭棚条的方式焊接电路。
所谓的搭棚条,就是将一个个的电子元器件焊接在一块板材上,形成电路,如果把印刷电路板看做一个平面,那搭棚条就是立体的,用后世的眼光看,谁都不会认为那是个电路板。
其中将部分电子元器件的金属耳片固定在板上的零件,就是铆钉,作用相当于后来印刷电路板的焊点。
如果只是这样,还显示不出铆钉对电路板的重要性。
时间慢慢推移,到了60年代,晶体管开始逐渐取代电子管,成为收音机等电器的主流元器件,但是由于工艺还没有跟进,当时的电器制造技术,很多都是沿用电子管的组装方式,就连机芯都是按照电子管的机芯进行设计。
这就给了许多电子爱好者diy的空间,许多无线电器材店也应运而生。
当时一只高频三极管就要两块多,正品仿苏管401,国产型号叫3ag1,一只就要6块零3分钱。薄膜三联也要五六块,电子元器件越小就越贵,越大的越便宜。
买了这些高价电子元器件,还要将他们固定在电路板上,同时用金属丝形成电路,才算是一只完整的电路板。
其中最关键的连接点,就是铆钉。
那时候流行一种板子,叫“洞洞板”,也叫“万能板”,直到现在都有电子爱好者在使用。
其实就是一块板材上,整齐地排列着n个小洞洞,那些洞洞就是方便用来打铆钉的,通过铆钉将各种电子元器件用金属丝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电路,就是一块“电路板”。
针对这种电子diy风潮,就连专业杂志也加入进来,进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