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的时候,就没有军事任务,给的期限也更充裕一些。
杨一清虽然看不上朱凤,但他知道,这次宁夏一线的溃败和人畜损失,全是因为有朱凤在,他才没有背锅,即便如此他还是在疲于应付巡察御史。
“安边侯,你此行回京师,可有何计划?”杨一清认真问道。
朱凤道:“我会主动请罪。”
杨一清差点想揍这小子。
感情还没忘了这茬呢?
“之前其实已经做了上奏,具体的情况我都说了,宁夏这地方能调动的人少,延绥也没派出援军,无论是甘肃、固原,又或是关中各处,都未提供协助,我已经尽力在做了,奈何鞑靼人来势凶猛,我也怕损失太大,几次交兵的损失我也都如实上报了。”
朱凤说完,杨一清站起身道:“你一件事都没落?几时的事?”
朱凤道:“一早就写了啊。”
杨一清吸口凉气。
本以为这次朝廷没追究,是因为朱凤没上奏。
或者说,他总觉得朱凤是在以“请罪”为搪塞的借口,为的是来跟他谈判和周旋,结果这小子说到做到,早早就请罪完成。
皇帝没追究,或许还是看在朱凤老实坦诚毫不隐瞒呢。
朱凤认真道:“我也提过,杨中丞到宁夏之后,为军务之事日夜操劳,并未有任何的懈怠,军中上下也都很佩服,宁夏有你坐镇,鞑靼人一时不敢再来。”
杨一清坐下来,有点无地自容的意思。
承了王守仁在草原大捷的恩也就算了,现在居然一个不起眼的朱凤,都要给自己恩惠吗?
自己已经沦落到,是个人都要怜悯自己?
仔细想,或许这也不叫怜悯,但怎么都觉得奇怪……就好像自己是初出茅庐的新手官员,总需要由别人的庇护才能完成使命,好像都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