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发消息来问他在哪,还是懒得回应。
摆出媳妇娶进门,媒婆连夜翻出城的撇清姿态。
哪怕已经是三十多度的气温,树荫、车影下感受着山脊微风,心里安宁就不会觉得烦躁。
这是过去三年拼命内卷的社畜,最向往状态。
所以学习、独处简直享受。
基础课没什么好说。
其他新生还在适应这种迥然不同的高校教学方式,或者连整个生活方式都要重新调整。
金牌教培无缝衔接。
理科专业大多都有的微积分概率论、大学物理、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还有编程课c++之类,本来属于他的短板。
但读过大学就知道这些基础学科要求不高,只要不挂科的搞定学分就行。
重点在那些基础的专业课,植物学、土壤学、气象学、生态学、栽培学之类,他都津津有味的当成科普书籍来通读。
完全不管教学进度的激发自己学习兴趣去自学。
除了在课堂上偶尔听听还能沾边的进度,下课尽量泡在图书馆开始建立自己的专业阅读规模。
娴熟的把自己要学的知识先像个书柜那样立起来,然后分门别类的往里面“装”知识。
反正不懂就找任课老师询问,完全不按课纲来。
如果发现老师是只会照本宣科的那种教学摸鱼党,就找能够接触到的更高阶教授、副教授甚至导师询问。
不怕自己现在能问的还很浅薄,反正有问题就记录下来,有老师就厚着脸皮有的放矢咨询。
这种学习方法其实已经类似研究生模式,绝对的事半功倍。
起码关于阅读哪些专业著作能够尽快形成学术思维,老师们都很乐于指点干货。
另外也是有意无意的让老师教授们注意到这个“比较特别”的学生。
特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