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略扫一眼,都有好几十封信呢。
其中,有一张白纸在信件最上方。姜玉楼拿起来一看,明白了过来。
“这些都是《延河》收到的读者信件。”
徐向东不明所以,问道:“读者来信寄给你干什么?”
姜玉楼理所当然地回答道:“都是喜欢我发表的那两首诗的读者,他们没有我的地址,只能邮寄到杂志社。”
“那岂不是说,这几十个人都是你的忠实读者?”于敏惊道。
卫国平笑道:“多才证明受欢迎嘛,要是以后我当了诗人,也有这么多忠实读者,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也是。”于敏傻笑着摇摇头。
姜玉楼摇了摇头,“嗨,这才哪到哪啊,人家真正的大作家,大诗人,哪个没有成千上万的忠实读者的?”
“那也很了不起了,好不好。”徐向东艳羡地看着眼前的一幕。
这么出风头的事情,可惜和他毫无关系。
七八十年代的读者在杂志报刊上看到好文章,给编辑部或者出版社写信是件很正常的事。
就像后世的网络文学的火书,小说下面会有很多书评和章评,是一个道理。
几十封读者信件看似多,其实是少的。
要知道,《延河》第六期加印了多次,总共卖了二十多万册。
其中大多数读者又是因为姜玉楼的两首情诗购买的,喜欢他的读者可谓不计其数。
六月份和七月份的时候,延河编辑部每天都能收到上百封从全国各地寄来的信。
其中大多数又是写给姜玉楼的。
到他手上的,已经是精挑细选过的。
“玉楼,我们帮你看看?”
“直接动手就行了,玉楼是大作家,这种粗活就交给我们,别累着他了。”
几人说着把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