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路上一直看,一直背,也只是为了体会诗中的韵味,想要将诗牢牢地印在脑海里。”
陈冰清的评价不可谓不高,聂鑫虽然还持有保留意见,但对姜玉楼更加好奇了。
他有时也会想象那个少年的模样,是面如冠玉,眼睛深邃,舞文弄墨的文人形象。
非是这样,他想不出什么样的少年能写出这样的情诗。
于是,他还想到另外一个问题,艺术需要精品,读者只承认精品,历史也只记录精品。
诗歌就是这样一种只记录精品的艺术。
苏东坡名气够大了,有学者研究他一生写过1700多篇政论文,4800多篇散文,但是要让读者举例,首先想到的还是那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唐诗三百首,一般人记不住全部作者,也记不住三百首诗。但这里面有一个人,而且只有一首诗,就是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谁人不知。
正是:
搜肠刮肚皱眉头,推敲捻须满地走,
天公劝你重抖擞,好诗只须要一首。
只是,姜玉楼会是那样的诗人吗?
直到聂鑫亲眼见到姜玉楼,他才猛然推翻了心中立起的封建文人印象。
少年看着年纪就不大,浓眉大眼的,第一印象不是那种华丽的辞藻所描述的,反而是一种质朴。
很精神,很质朴,但不像文人,倒像是……农民?
他所想的农民并不含贬义,他见多了知青、文学青年、作家和诗人,也见过普通市民。姜玉楼的穿着是得体的,精气神也不萎靡,但看着就是觉得质朴。
也因此,他的第一想法是这样的年轻人,如何写出了让全国青年都喜爱的情诗。
第二个想法则是,也许,只有这样的青年才能写出那样传神的情诗吧。
和聂鑫不同,陈冰清见到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