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食品、自行车等企业,以及社队集体工业企业也逐渐有了一些规模,共同形成了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小而全的溱东工业体系。
这也是早期举世闻名,奠定了全国县域工业经济基础的“五小”工程。
改革开放之后,溱东县的国营及集体企业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鼎盛时期全县总计有一百二十家国营厂以及七百多家乡镇集体企业。
萧良在华商经贸交流大会演讲里提到,第四轮以碎片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产业链将加速往国内转移,其中一个核心基础就在这里。
溱东在东部沿海那么多县市里,经济发展可以说是相当滞后了,但也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轻工制造基础,甚至还有一些重化工业的底子,外加近二十万产业工人与基层管理人员。
可惜的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市场经济逐步发展起来,溱东的国营厂、乡镇集体企业无法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纷纷陷入亏损的泥淖之中;又由于地处偏僻,民营集团也远不如海阳、曲塘、狮山活跃,招商引资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与其他县的经济则进一步拉开差距。
不过,只要溱东与外界的交通瓶颈打开,引进更多的外部企业入驻,与现有的县域经济进行融合、共生,进一步反哺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并非难以想象的事情。
待徐东铁路建成,狮山湾及狮山港的直接辐射面,就将涵盖二十个像溱东这样的县域。
“我在希尔顿大酒店所讲的产业链加速转移及融合,”萧良跟熊志远、夏侯江说道,“你们在东洲或者秣陵,可能感受还不会有多直观,你们以后要是能往溱东多走走,应该更清晰、直观的观察到‘融合’的这个现象。”
“我们往后肯定要往溱东多走,但是你这话怎么听着,我们有被你当免费劳动力的嫌疑啊?”夏侯江笑着问道。
“你们这些没良心的,从头到尾都是我在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