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能采花了,是姑娘给他献花”,我特别触动。
然后就让姑娘也死了。
像是伊凡和老罗科索夫公爵的死,也都是这样一开始就准备让他们死,所以会有大量的铺垫。
总之,在本书中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有大量的“取死之兆”,那他就会死。
除了主角和上了角色表的,主要角色表大家可以打赏,就不太好让她们死了。
所以开新角色的你们就欢呼吧,她不会死了。
为什么是她?因为男角色就应该战斗,坦然面对死亡,所以男角色是不会上角色卡的。(才不是因为试了几个画师画出来的角色都让人想喊他“军少”才这么决定呢)。
写上一卷的时候,我就心软了,没有让瓦西里的父亲死,结果现在发现痛失让老父亲死的机会。
瓦西里也失去了成长的契机,他的角色和弧光也因此没有任何的变化,成为了一个吉祥物一样的角色,我因此非常后悔。
不要看我现在用戏谑的口吻在说这些,其实人物的死亡是一件非常严肃,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如果他的死,不能让自己的人物弧光更完整,也不能让其他人的弧光更饱满,那这个死亡就是无意义的。
我非常反感这种无意义的死亡。
比如杨威利的死,意义何在?谁的弧光因此更饱满了?
是,我知道莱因哈特和杨威利的死,让那句“这一年,莱因哈特·冯·罗严克拉姆二十一岁,杨威利三十岁,两人都正值未来多于过去的年龄”成为了艺术。
但是这样就够了吗?
相反齐格飞的死就很棒,让莱因哈特的弧光更饱满,让人忍不住想如果齐格飞没死会不会一切会不一样。
所以让角色死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首先需要把角色立起来,然后努力的让死变得有意义。
这一卷主要就是在立角色,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