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所部此时埋伏在玉池山上,同时又悄悄的以一部千人趁着夜色潜入望城,暂躲避于望城大户人家家中。
这一营千人分为两部,一部为五百人甲士,其中有两百铁甲士,专门用于死守城东门,务必阻击蔡瓒、蔡琰入城,而另外一部则为五百人弓弩手,到时候控制城西、城南的城墙,阻塞蔡家军南逃。
孙策的主力,则躲藏在玉池山上,等待蔡家军进入伏击圈中,然后从东南往西北抄袭,将蔡家军驱赶向湘水,最终彻底围歼对方。
蔡瓒、蔡琰两人并非草包,他们一路过来时,并没有因为望城已经空虚而贪功冒进,相反,还不断的和派出的细作、谍报联系,接收情报,同时还将侦骑四散,探查周围的情况。
可以说,蔡瓒、蔡琰在谨慎上,其实是做到了百分百了。
但问题是,这里可是荆南,巴丘一战虽然打的荆南人震动,但对荆北人的反感却是并未消除。
荆北军的斥候,细作虽然也能送来情报,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无所不知。
就以望城军撤退为例,荆北军的斥候只能远远的看见望城军从南面离城,向临湘转进,却没法跟上去追踪对方。
这就是地利的因素。
你混在人群中可以看见望城军出城,可你一旦追踪上去了,立刻就能被周围荆南人发现身份,从而暴露。
除此以外,荆北军的细作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望城上,却反而疏忽了对玉池山的侦查,以至于孙策所部七千人已经悄悄潜伏在山上了都一无所知。
荆北军中,蔡琰带着本部部曲两千人为前军,蔡瓒则带着本部两千人为后军。两部之间保持两里地的距离,遥相呼应。
罗县至望城大约为一百里地出头,蔡瓒自离开罗县后,每日保持行军三十里的速度,至第四天上午,抵达了望城东北。
蔡琰看着望城大门紧闭的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