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臣与百官共议,皆以为今岁,乃不丰之年。”
“——粮产不至于欠收,却也绝不会丰收。”
“故少府内帑、相府国库,当于今岁秋后至明岁开春,自巴、蜀徐徐调粮入关。”
“并非是为了供应关中,而是为了关东。”
“过去这些年,关中每年往关东输送的漕粮,都在六百万石以上。”
“若是关东生了灾荒,更是会超过千万石!”
“但关中今年的粮产,恐怕无法余出太多粮食,来作为输往关东的漕粮了……”
秋收的事——尤其是关中的秋收,自然是由官职全称为‘治粟内史’的田叔来负责。
至于田叔所说的内容,自然也是给了刘荣一个表现机会。
——田叔给出的所有结论,都是将刘荣的麦粉,以及汉家多出了冬小麦这一主粮,都排除在外才得出的。
梯子都被田叔架好了,刘荣自然也不可能放过顺杆往上爬的机会。
“从巴、蜀调粮入关,以漕运至关东,应该是不大需要了。”
“——至少不急于一时。”
“此番平抑粮价,孤偶然所得麦粉制作之法,已经让宿麦,变成了可供百姓民日常食用的主粮。”
“宿麦,虽然少府库存不多,但关中今年‘不丰’,又有孤为天下先——关中的农人,当大都会在今年秋收之后,尽量补种宿麦。”
“就算初种宿麦,农人们不明其性,以至欠收,也终归是能有一些的。”
···
“有今岁的粟,再加上秋收后补种、明年春后便可收获的宿麦,关中的粮食,怎都是比过去这些年要多的。”
“所以,从巴蜀调粮的事,还是等到明年开春,内史、丞相府根据冬小麦的状况,再做定夺吧。”
“当然——具体如何,自当由父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