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一些祖宗之法,不认为有些事情就要框定死了才好。可是在律法方面的事情,有些时候就是要定下来基本的框架,以后可以有些增补等等,但是原则性的一些东西不好变动。
历史上的大明律不只是对明清有着极大的影响,包括朝鲜、日本等儒家文化的国家,也都深受影响。
仔细看着律令,朱允熥说道,“这是大事,我还是要细细琢磨。这样吧,召擅刑名律法的官员,两天后去大本堂奏对。”
虽然这样的大事情,肯定是要和重臣商讨。可是有些时候也不该只是和百官商讨,还要召集一些不同群体的百姓来商讨议事,这也是一种‘雅事’。
这么做绝对没有坏处,杨靖等人自然也支持朱允熥这么做。
一个看似虚心纳谏的皇储,这也可以让不少的士子、官员认为值得效忠。
有些看似表面的文章,该做还是要做。更何况朱允熥也觉得多听多看,说不定真的可以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观点,可以让有些事情做的更加完善一些。
虽然朱允熥自认为心理素质已经足够强大了,可是还是忍不住的会有些焦虑。倒不一定就是说他急着当皇帝等等,而是有些事情真的早一天有了结果,就可以早点有对策。
就比如他的船队,去年秋天的时候打着打倭寇的旗号出去了,只是到现在还没有回返。按照此前定好的一些行程,春天的时候也就应该返程了。
按照正常的行程,这支船队也就是在东南亚区域转一圈,去更多的开拓视野、积累经验。
以洋流和季风的特点,今年的春天也确实是该回来了,只可惜到现在还是没有动静。
张福生大概也是知道朱允熥的牵挂,劝道,“殿下,已经令人在福广、江浙盯着,若是船队回返了,肯定立刻奏报殿下。”
朱允熥露出些笑容,“都说喜怒不形于色,只是我这养气的功夫还是差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