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可能刚混个脸熟,人就没了
但你以为这对于其他文官来说是坏事吗?可不是。
小九卿们,可都是盼着能荣登尚书宝座呢,毕竟除了那遥远的三公三孤以外,尚书才是文官们实际上做到“位极人臣”的表现。
正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别说当半年,就是当半天的尚书,那也够过把瘾了。
因此现在的大明,就出现了这种吊诡的现象.六部尚书就跟那舞台上的演员似的,不断地上场,粉墨登场后匆匆退场,而底下画好了妆的新演员们,还巴望着台上,期待着有自己上台风光的那一瞬。
这对于皇权来讲,其实不错。
因为提拔谁当六部尚书的权力,在皇帝的手里,皇帝可以把一个不入流的官员,瞬间连升十三级,也可以让高高在上的尚书,直接跌落凡尘致仕滚蛋。
这种情况下,文官们是极度恐惧皇权的,同时又渴望得到皇权的认可。
而洪武朝的文官,也就比后面的文官好摆弄多了,大明是越往后,文官的势力越强大。
一开始,内阁还是皇帝的秘书机构,结果过了二三十年,直接成了实权机构了,再往后,内阁首辅,跟明初的宰相,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出现了张居正这种站在权利顶峰几乎等同于摄政王的文官。
“这天下的事情啊,说来复杂就复杂,说来简单也简单,驾驭臣下的道理,就藏在这里面。”朱元璋掂了掂捏出来的一叠厚厚奏章。
有了朱元璋的默许,朱雄英就这么站在他身后看着批奏章。
朱雄英眼神好,身高也够,站在后面,一样能看得清楚。
后面就是给礼部的回复了,要清理释、道二教。
朱元璋用朱笔在奏章上写着“自今天下僧、道,凡各府、州、县寺观虽多,但存其宽大可容众者一所,并而居之,勿杂处于外,与民相混,违者治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