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两侧建立沿江堤坝用来阻挡洪水,是否值得呢?
更遑论屁股决定脑袋.按照大明文官们的思维,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等真发生了再去赈灾,而不是提前为了微乎其微的概率去花费人力物力建造沿江堤坝。
实际上,赈灾的成本肯定是要比建立绵延整个长江入海口的堤坝的成本要低的,而且借着洪涝灾害,江南的地主士绅们还能再次进行土地兼并,除了百姓会遭受损失,其他没有什么负面效应,简直就是有百利而仅一害的事情。
不过,这个大明现在毕竟不是文官当国。
朱雄英迎上户部尚书杨靖的目光,毫不退缩:“杨尚书,我可以担保,这个消息绝对可靠,朝廷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减少百姓们的损失.以前长江入海口没有发生过洪灾,不代表今年不会,而且,在长江入海口建立堤坝保护农田,这是有利于后世的百年大计,眼下时间虽然紧迫,但还来得及行动,也没有到农忙时节,完全可以征调民夫而不会太过于耽误农事,若是再晚些,不仅建立堤坝的时间不够,而且也会严重耽误农事了。”
而这时候,联想到了第一个预言应验的朱标,也坐不住了。
朱标深吸一口气看向文官们说道:“英儿绝非信口开河,孤愿意为此担保。”
朱标的表态很有分量,这些文官再怎么样,也不能忽视太子爷的立场,毕竟朱标在文官系统内部,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在场的这些文官,跟朱标都或多或少有所联系。
而此时,听完了众人的议论,朱元璋也敲了敲龙案沉声说道:“咱也相信英儿的判断,现在朝廷要做的,不是质疑消息,而是商讨如何应对这场极有可能发生的灾难。”
他看向六部尚书:“户部、工部,即刻开始筹备资金和物资,为征发民夫建立和加固入海口的沿江堤坝工程做准备。”
“遵旨!”
此刻,无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