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北京知青回忆,木箱放在党员排长的铺头顶上的架子上面。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一群来自上海和全国各大城市的知识青年,来到祖国的最北端,怀揣保卫祖国每一寸土地的壮志,时刻准备着抛头颅、洒热血。当以往电影中的战斗画面真的呈现在他们面前时,这些并未受过正规军事培训的年轻人,凭着一腔爱国激情,奋不顾身与敌方的正规军激烈战斗。
遭遇战打响了
1969年7月8日上午,费国良他们由于打不到鱼歇工学习,负责观察瞭望的知青进来报告,老毛子两只船从六站下来了,由于他们的舰艇经常在黑龙江上游弋,司空见惯,大家没当回事。但10分钟后,望哨兵心急火燎地冲了进来,说“老毛子”要上来了,这时大家忽然发现声音不对,听到在江边有艘船咕嘟咕嘟地在靠岸。所有的人都紧张起来了,说不定战争马上就要来了,于是纷纷拿起武器,按照预定方案分别进入防敌突袭阵地隐蔽起来。
费国良隐蔽在3号阵地,一想到真的要打仗了,确实很紧张。费国良看到4个苏联人,上身穿着圆领衫,下面穿着靴子,从他们平时下江船停靠的码头方向沿小路走了过来,走到他们驻地宿舍前面,看了看,有个苏联人用俄语哇哇叫了几声,隐蔽起来的中国人当然听不懂,也不会吱声。或许是苏联人感到奇怪,在对岸天天可以看得到的中国人现在怎么消失得无影无踪。于是一个苏联人回去了,途中在114航标处停了一下,就下江了。在宿舍前的一个苏联人可能是等得不耐烦了,拿起中国人放在地上的一把铁锹,使劲敲打地面,在紧张静静的空气中,啪、啪、啪地仿佛是枪响。就在这个时候,只听到“轰”的一声巨响,一股浓烟从江边升起,火光冲天,战斗打响了。
毫无战斗经验的知青各自出击
当4名苏联人登岛顺着小路来到职工住房前时,隐蔽在1号阵地的投弹手、上海知青蒋海星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