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 > 康熙年间的“诈尸案”真相

康熙年间的“诈尸案”真相(2 / 5)

的“张伯行噶礼互参案”说起。

众所周知,康熙大帝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英主,不仅雄才大略,而且为人善良宽厚。清代礼亲王爱新觉罗·昭梿在《啸亭杂录》里这样写道:“(康熙)天资纯厚,遇事优容,每以宽大为政,不事溪刻。”

康熙平定天下后,对帮他获得巨大成就的明珠、曹寅等朋友和功臣极为“义气”,《啸亭杂录》提到康熙对枉法诸臣“苟可宥之,必宽纵之,如明相(明珠)虽贪擅,上念其筹画三逆之功,时加警策,终未置之极典”。所以到了康熙朝后期,政局未免文恬武嬉,贪污成风。

噶礼也是其中之一。

如果单纯看噶礼的履历,看不出什么究竟,只知道他在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曾督运军粮,在陛见时应答有度,得到康熙帝赏识,自此平步青云……其实这里面隐藏了一个重要的人际关系,那就是:噶礼的妈妈是康熙帝的乳母,噶礼和康熙是“同乳兄弟”,这份情谊使康熙帝势必会重用噶礼。

康熙三十八年,噶礼被实授山西巡抚,自此开始了贪污生涯,曾任嘉庆朝两江总督的梁章钜在《归田琐记》卷五中,记述了噶礼的不法行径:康熙四十二年他“贪婪无厌,虐吏害民,计赃数十余万”,康熙四十五年他将“通省钱粮每两银索火耗银二钱,除贴补各处亏空外,入己银共四十余万两”,而面对御史们接二连三的参奏,康熙帝始终没有派员往审,只是一次又一次下旨命噶礼明白回奏,等于是给噶礼狡辩的机会,最后连吏部都看不下去了,提出应差大臣察审,康熙帝不允,折腾来去,最后竟把参奏噶礼的御史给革职了。

康熙四十八年,噶礼被任命为户部侍郎,旋擢两江总督。正所谓小节不惩,必成大奸,贪污无度的噶礼竟然官运亨通,他就必然要犯下更大的罪行。

但是终于有个人挡住了他的去路,此人名叫张伯行。

康熙五十一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