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三寸不烂之舌的说服下,答应了去帝号复称为王的要求,服从大局,和其它国家平起平坐。秦昭襄王嬴稷何等聪明之人,一看大势不好,齐闵王去掉帝号,东帝不在了,自己一个西帝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弄不好真的成了孤家寡人,等于大秦帝国被国际社会孤立起来。真正打起来,秦国还不具备与六国同时开战的实力。随后和大臣们一商量,就找了个台阶,也很快取消了帝号。齐王为何能接受秦王的建议称自己为东帝呢?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虚荣心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齐国在当时的综合国力相当强大,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在中国春秋历史时期,齐桓公称霸国际之后,齐国便一直处于东方局部霸主的地位,虽然和晋、楚相比,他的强权难以扩展到全天下范围,却足以自得其乐。但是,齐国国土面积大不,这一点和秦国不在一个层级上,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弱势,国家发展扩张的土地不多。这是一个硬伤。而秦国,早在穆公时代,便确立了向西发展的国策,为日后的大秦帝国的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秦孝公、秦惠文王时期进一步吞并巴蜀,更是将国家领土面积成倍扩展。再回头看看齐国,背后除了一望无际的大海,其它什么都没有。那个时代,如果齐国有一个航母编队,估计从海上出发,收拾整个小日本的领土没有问题。但这只是假设。
既然无法扩张,齐国又是如何自强的呢?没有别的办法,拉动经济的三家马车,就只能靠贸易这一辆马车了。因为,齐国拥有丰富的海盐和渔业资源,发达的海外贸易,财政收入为七雄之首。此外,齐国人口密集很大,单是首都临淄,就有人口七万户。齐国的老百姓也最会生活的老百姓,最喜欢富裕安乐、小富即安的小资生活,这一点恐怕也是七国中最有代表性的国家。用苏秦的话说是,齐国的民众是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