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老人?”
兵部尚书沈晋恭敬道,
“陛下,汝宁府近淮河。”
朱元璋一愣,随后更加豁然开朗了。
户部尚书茹太素的话和兵部尚书沈晋的话,
加起来就是答案。
这就是说明,老朱之前的思路没问题,
同时叫来户部尚书,兵部尚书,都督府大都督,
这事就离不了这三个人。
兵部尚书沈晋继续道,
“陛下,
都督府府兵耕种所得,要全数交给朝廷,再由兵部划每月俸粮一石,一年就是十二石。
河南为粮食大仓,中原的腹心之地,汝宁府又近淮河,为漕运之重地,所以其主要就是种地。
汝宁府耕地不荒,粮产高,百姓也多,老人自然就多。
而反之,
南阳府之都督府,近陆路,为边地塞王借兵之重地,
按照大明军制规定,塞王可调都督府兵马,但调出的兵马就要去作战,而无暇耕种。
不种地,不交粮,他们就没有每月一石的俸禄。
所以,被调出去之后,他们只能花一年八石的价格,再雇人种地,自己得分四石。
但,这也是半数,省下半数索性就拿塞王军费,原州府的地,荒也就荒了。
南阳府地不能年年大收,还要摊负和汝宁府一样的税收,
一万人分也是那些钱,一百人分也是要交那些钱。
虽然圣孙殿下一条鞭法已推,但南阳府跑户的情况却难以逆转了,
人是越来越少,老人自然也就少了。”
兵部尚书沈晋说了一大堆,但算是彻底把这件事给说明白吧了。
简单来说,
同地不同命,
汝宁府得漕运,府兵们全功率种地,